原标题:这个英国人,在中国海关掌权近50年,还准确预言了中国的未来。。。。。。。
155年前的11月30日,清政府做出了一项人事任命:大清海关“一把手”换人。
上任的是一个年仅28岁的老外。其实他在这个位置已经“代理”了两年多,如今接到的是正式“委任状”。
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个老外,在中国海关“头把交椅”上,一坐就是半个世纪,官至一品大员!
第二次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晚清半世纪发生的几乎每一桩大事,他都经历甚至参与过。
他为何能在当时中国官场取得巨大成功?他在中国留下了怎样的印记?而亲历晚清大事小情的他,又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当时和未来呢?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清朝战败,被迫签署了《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五个沿海城市通商。
英国人以为,通了商,本国的商品就能倾销到中国了。然而,中国没人买英国货。
为了进一步开拓对华贸易,他们开始从本国大学毕业生中招募人才,培养对华外交人员。
一个刚刚拿到硕士学位的英国年轻人敏锐地意识到:机会来了!开始打开国门的中国,发展前景广阔,是个施展抱负的好地方。
赫德生于英国北爱尔兰的小商人之家,家里有八个孩子。作为长子,为减轻家中经济负担,他勤奋学习,每年都能获得奖学金。
赫德很清楚:入乡就要随俗——这里是中国,要想在此干出一番事业,必须会说汉语和了解中国的世情。
此外,赫德不满足于只是会说,他还请教师讲中国古文,学习《孟子》等儒家经典著作,同时走街串巷,深入人群,了解风土人情。
也正因如此,汉语流利的赫德得以担任英国大使馆翻译官,多次陪同英国大使与清朝官员会晤,常常引经据典,之乎者也,令人称奇。
后来,恭亲王奕䜣曾向咸丰皇帝推荐赫德:虽系外国人,察其性情,尚属驯顺,语言亦多近理。
清朝按照条约在各通商口岸设立海关,同时在上海设置了海关的“一把手”——总税务司,统辖各口岸。
24岁的赫德在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抛弃五年多的外交官生涯,加入广东海关,成为一名清政府官员。
在他任期内,学习引进当时中国运营最好的上海海关的管理模式,对广东海关进行了彻底整改。
清政府为剿灭太平天国运动,委任当时的总税务司李泰国拟订条约,向英国购买了一支舰队,但李泰国在条约中把舰队指挥权给了英国。
战争后,清政府日益腐朽,各项制度名存实亡,海关收入日趋减少,可谓是个巨型烂摊子。
新官上任三把火,赫德引进了英国整套管理经验,创立新的会计制度、统计制度,雇佣高素质人才,一些部门主管人员达到(英国)博士、硕士级别。
清朝官员的俸禄很低,主要收入都是依靠职权滥取于民,因而存在很多“吃、拿、卡、要”的官场陋习。
赫德采用西方公务员薪金制度,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待遇。但严禁额外收受贿赂,加上严格的考核制度,数十年里很少发生舞弊行为。现代历史学家称海关为晚清政府最廉洁的部门。
赫德主管后,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6万两,上升到了1871年的1120万两,至1887年更是达到2050万两。
为洋务运动提供了部分资金(如江南制造局的常年经费是上海海关的二成税收, 马尾船政局每月由闽海关拨款5万两)。
帮了清政府这么多大忙,赫德一下成为大功臣,官运自然亨通,一路高升到正一品。
绝大多数来华的外国人,想的都是尽快在中国捞一笔。这种人,清政府官员再傻也能看得出来。
清王朝获取表面增长的海关收入,但却失去了更深远的权益,诸如海关、市场、商业等。
在他的控制下,各地海关对洋货、洋商、洋轮大开绿灯,方便它们拓展贸易,倾销商品(包括)占领中国市场。
赫德写给英国外交部的信中直言:“我留任总税务司,环境将会加强我,外交部可以倚赖我的合作,促进英国的利益……请特别指示新公使与我真诚共事。”
愚昧的清朝看不透,搞丢了真正的利益却浑然不知,反而将赫德奉为上宾,给他加官进爵。
除了当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也不忘自己外交官的“老本行”,常常利用自身影响插手清政府的外交事务。
清政府与列强谈判,想找一个既懂外语又了解国际形势,还有清朝官员身份的人当“中介”。
在华多年经历,让赫德清楚地了解清政府签约风格,也摸准了清朝谈判的筹码和底线。
早在第二次战争中,清朝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其他都好商量,唯独“公使驻京”一项,咸丰皇帝无论如何不愿接受。
国与国之间,在首都设使馆互派公使本是近代国际关系的常态,也是西方国家的惯例,英、法也觉得再正常不过了。
但咸丰帝则认为:蛮夷之人与天朝上国平起平坐,有损大清威严。他打算以“全免关税”为代价,换取列强同意废去这项条款。
这次谈判,让赫德明白了——清政府最重视的是所谓的“大国尊严”,关税这种实利反而算不了什么。
赫德知道,赔款和割地在清朝的掌权者看来,是有损天朝尊严的耻辱,不会轻易答应。
所以在谈判中,赫德劝说法国谈判代表放弃眼前赔款利益,通过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谋求长远的特权和利益。
而赫德的这次谈判,既不割地又不赔款,保留了颜面还结束了对外战争,自然赢得了“老佛爷”的喜欢,被赐予顶戴花翎并双龙二等第一宝星。(注:清代双龙宝星勋章,分级颁授,按规制总税务司应得二等第二宝星,赫德获二等第一宝星可见殊荣。)
赫德一生参与或在幕后策划的各种不平等条约、章程、合同等达60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不平等条约“专业户”。
为巩固职位,赫德暗中施加手段架空海关监督机构,重洋轻华、内洋外华,在机构中大量安插亲友,搞裙带关系。
赫德的弟弟赫政在海关任职三十多年,妻弟裴式楷曾担任海关“二把手”副总税务司,儿子赫承先在弱冠之年就成为他的秘书,侄子梅乐和后来继任了总税务司的职位……
葛雷森曾是他的下属兼得力助手,后来因指责赫德在帮助清朝购买军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被赫德认为是 “脚踩两条船” ,弃之不用。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赔款日本2亿两白银。
清政府一时拿不出这么大一笔钱。俄、法两国同意借款,条件是总税务司改由俄国人、法国人担任,换下在位的英国人。
赫德眼看职位不保,内外奔波,最后促成了英、德借款,附加条件就是总税务司继续由英国人来当,成功保住了自己的位置。
金登干依靠自己职位的便利,总能得到欧洲各国对华政策的情报,再详细报告给赫德。
两人长期用电报互通信息。为保证这些机密不致泄露,赫德家里只雇用不识字的人作为仆人。
当时,慈禧急于挽回与列强的关系,提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宁赠友邦,不予家奴”。
赫德在为总理衙门所拟的庚子赔款协议书中,以赔款之由,趁机把22个年税收达四五百万两的内地关口划归海关税务司统管。
但实际上,他对中国主权的把持和对利益的盗取,这种以侵犯主权为代价的现代化不是中国人想要的。
他写书时,北京正值义和团运动高潮,“扶清灭洋”四起,外国使馆区经常遭到攻击。赫德曾被围困多日,险些丧命。
赫德一生见过太多对洋人卑躬屈膝的清朝官员,他没想到中国人居然会群起反抗,而且竟如此有力!
中国将会有很长时期的挣扎,还会做错很多的事情和遭受极大的灾难,但或迟或早,这个国家将会以健康的、强大的、经验老到的姿态呈现于世界……2000年的中国将大大不同于1900年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