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一些艺术家认为要让绘画成为一个物理实体最终失去任何残留的代表性

为了得到一种极为特殊的效果,马克·罗斯科对形式进行了思考和酝酿,这一过程至少持续到1950年,但他作品的发展和完善并不是从那时开始的:一开始,在1942年至1947年这段时间里,他对神话的兴趣使我们能够在他的作品中看到抽象且原始的图案,后来图案被表面所吸收,再也无法看出其形状,最后发展成为他的典型色域(一般来说,一幅画中有三种颜色),色域水平地扫过画布,一直扫到画布上界限不明和毛糙的边缘。

罗斯科使用海绵而不是画笔来上色,用一种被稀释到最大程度的彩色物质作为颜料,从而创造出一种非物质的视觉效果,具有神秘感和超然感。罗斯科生于俄罗斯,接触过东正教神秘主义圣像,这些圣像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真正“窗口”:事实上,他的作品可能是一幅光的绘画,用这幅画使我们对光进行哲学、宗教和超然的思考,同时也是对每一种人类情感的绝对比喻。

巴尼特·纽曼是一名敏锐的理论家,他的绘画几乎就是画在大画布上的单块,因此观者的眼睛无法找到物理上或者是概念上的着眼点,他们也就无法被带到已知的标准中(几何标准、颜色标准、构图标准),正因如此,他们会获得一种新的视野。

莱因哈特艺术思想成熟的时间晚一些,他的系列作品《黑色的画》的问世标志着他的成熟,这个系列作品的前几幅创作于1952年。

他用黑色覆盖黑色,从而使简单的形状(通常是十字形)“隐形”,这些形状是用同样的颜色绘制,笔触呈正交,通过这样的方式,观者虽然看不见这个形状,但是却能感觉到:他想让感知放缓,变得一切都很随心,他想通过作品反复地、不断地试图达到“绝对”的境界,这种“绝对”反对任何有害的表达。因此,虽然他的出发点与那些新表现主义的旗帜一样,但他的绘画似乎已经达到了表现主义的另一极。无论是在创作作品还是在欣赏作品的时候,莱因哈特都拒绝任何情绪;事实上,他不仅要回避自己的情绪,还要回避集体情绪,以及对神话和神秘事物的任何提及(因此与色域绘画的初始动机相向而行):绘画是一个物体,它只是人们所看到和感受到的东西,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形而上的东西,就是一个纯粹的物体而已。

这种重要的、“极简”的绘画类型将在未来的十年中得到很大的发展,这种类型的绘画也吸引了十分年轻的弗兰克·斯特拉,他在50年代末期便就这些观点发表了看法,并强调如果可能的话,要将绘画看作一种物体:绘画成为一个物理实体,最终失去了任何残留的代表性。

“辉煌的艺术”系列丛书引进于意大利知名艺术类出版社,素材丰富,研究深刻,涉猎广泛,涵盖从史前到现当代、从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从印象派到先锋派、从摄影到电影、从启蒙开化到宗教改革等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艺术变迁。各册章节分明,结构清晰,配有大量插图,通过权威的评论与解说,详述引人入胜的艺术瑰宝,勾勒出相应时期与流派的艺术发展过程。丛书为读者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西方艺术史概览,有助于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艺术。

★ 《二战后:无具形艺术到波普艺术》为“辉煌的艺术”系列丛书中的一册,书中结集了众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知名欧美艺术家的作品,如弗朗西斯·培根、恩斯特·贝耶勒、安迪·沃霍尔、让·鲍德里亚等,也穿插介绍了二战后一些国家的历史概况,是一本了解现代艺术的绝佳读本。

★ 本书配有上百幅高清彩图,极具视觉冲击力;内容精彩生动,版式美观,装帧精美,有较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特设“人物简介”“佳作赏析”“概述”三大专栏对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深入讲解;文后的大事年表可让读者对20世纪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一览无余,以便于更好地梳理和阅读。

丛书主编斯特凡诺·祖菲(Stefano Zuffi),意大利著名艺术史学者,曾任编辑与学术顾问等职,同时参与文化杂志、电台节目与纪录片的制作。先后出版著作六十余本,参与编写包括“天才艺术家系列”“西方美术家辞典”系列以及《古罗马艺术》等多部著作。尤其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领域有大量畅销作品。

本册作者马可·梅内古佐,策展人,艺术评论家,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艺术史教授,保罗·皮尼艺术博物馆艺术总监,曾担任罗马四年展策展人及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他编著有《艺术全球化简史》等20余部艺术类作品,也是《艺术论坛》等艺术类杂志的撰稿人。

周宇航,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意大利语文学专业,其译著有《数字博物馆:从零到无穷的故事》《达里奥·福聊绘画大师:达·芬奇》《卡拉瓦乔》等。

二战以后,欧美现代艺术得以发展和变化,一些新的艺术形式应运而生:无具形艺术注重于艺术家的随性发挥,具有超现实主义的意味,其中以抽象派最为典型;波普艺术则是新时期艺术家将商业艺术和近现代艺术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表达形式,由多种风格组成,十分迎合大众的口味,在设计上强调创新和独特。两种艺术的代表作品都极具视觉冲击力,为人们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和想象空间。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