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17世纪德干高原的诸小国中,除了来自波斯、突厥、高加索、小亚细亚的嫔妃女奴被卖给南印度的土邦王公之外,还有很多雇佣兵,海员,商人以及西方殖民者通过海陆进入德干高原,前往南印度淘金。在这其中,来到这里的黑人,比前往世界其他地区的同胞获得了更高的地位。其中有一个来自埃萨俄比亚的黑人,成为了国之栋梁,并通过废立苏丹之举巩固他在南印度的势力,对抗各路敌人。他就是马利克-安巴尔。
从公元7世纪开始,印度次大陆就开始出现各种非洲黑人,这些黑人往往以奴隶,奴隶战士,商人,海员,乐手的身份来到印度。比如汪大渊的冒险船队就记载了黑人卫士为船队护航的情况,当时的黑人护卫在印度洋上,意味着可靠和安全。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会在印度落地扎根,还有的人会聚啸山林,形成自己的部落或者种姓,比如来自非洲黑人组成的希狄人就是这样的部族。这个词的词源可能来自阿拉伯语的“主人”一词,意思是那些追随主人的黑奴。由于德干高原的小国无法从阿富汗和中亚获得优质兵源,所以他们被迫招募这些黑人后裔从军。
虽然印度有严厉的种姓制度,但是在德干高原,身份卑微但是有才华胆识的人其实有机会脱颖而出 ,在世界的奴兵传统里,忠于主公的义子,有机会成为将军乃至首相。比如在德里苏丹国,女苏丹拉琪亚因为和一个阿比西尼亚的黑人武士贾马尔-乌德-丁·雅库特的亲密关系,引发了她麾下的突厥系军人的不满,并最终导致她死于一次暴动;在14世纪晚期,一个名叫马利克-萨瓦尔的阿比西尼亚将领短暂的在斋普尔建立了一个江布尔苏丹国;而在1487年,非洲裔军人甚至在孟加拉建立了一个短暂的希狄王朝。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接受了印度文化熏陶的黑人后裔登上历史舞台大放异彩。这就是马利克-安布尔登场的历史背景。
从14-17世纪,东非的阿比西尼亚王国和周边的政权,正在四处征伐其他黑人部落。由于这些黑人部落不是基督徒或者,所以他们将这些部落俘虏作为奴隶卖往阿拉伯世界,乃至印度次大陆,用于交换奢侈品,象牙和其他物产。1548年,马利克-安巴尔出生在阿达尔苏丹国 ,当时他的名字叫查普,或者沙布胡,他被自己的父母当做奴隶买到了也门的奴隶市场,随后又被以20杜卡特金币的价格被卖到了巴格达,在加齐-侯赛因那里,他获得了安巴尔的名字,并皈依教,接受了基本的教育。
最后,这个品相很好的奴隶飘洋过海,被主子卖给了阿哈穆德那加尔苏丹国的首相,和著名征服者成吉思汗有称号相同的奴隶将领。他从几千个同僚中脱颖而出,这个首相发现了他身上所具备的宝贵品质,并大为器重,让他成为了自己的副官,有意识地培养他带兵的才能。
在获得主人的栽培同时,成吉思汗死于德干高原上常见的政治陷害和内斗阴谋。在主人死后,服侍了主人几年的安巴尔,被主人遗孀解放并获得自由,由于阿哈穆德纳加尔苏丹国国势堪忧,随后他南下,为比贾布尔苏丹国效力,在这里成为了一个中级军官。
其实这个王朝的统治者最初是来自格鲁吉亚的军事奴隶,最后一步步翻身,从奴隶做到了国王。这给了后来居上的冒险家们以希望和信心。在这段经历中,安巴尔获得了马利克的称号,但是也没有获得实际上的权利,所以他回到了北方故国,在这里和一个同样来自阿比西尼亚的黑人士兵一起招募亡命之徒,组织雇佣军武装,在苏丹国两个王子的内战中浑水摸鱼,他也为了150名骑兵的指挥官,并以此为核心建立核心随从。
也是在1600年秋天,由于发现苏丹国内战不断,莫卧儿大军南下,攻占了阿哈穆德那加尔苏丹国的要塞,还流放了苏丹。趁着自己军队的首领被敌俘虏,安巴尔成了这支精锐雇佣军的领袖,带着手下的阿比西尼亚人,突厥人,波斯人,马拉塔人一步步反击莫卧儿大军。看到阿哈穆德那加尔苏丹的世系即将结束,于是安巴尔决定兴灭继绝,支持苏丹王室反击莫卧儿大军。1600年,他将穆尔塔扎扶持为苏丹,自己成为了首相和国丈。
到了1607年,他以对内击败了主要政敌,成为了王朝的摄政王,他努力扶持木塔扎-尼扎姆的实力,为国家整军经武。在他的组织下,他整训了一支7000多人的骑兵部队,利用轻骑兵优势骚扰莫卧儿大军,带着人马和莫卧儿大军周旋。1605年阿克巴大帝去世后,新登基的贾汉吉尔派兵一度击败了安巴尔,并俘获了穆尔塔扎,但是他们对于当地的控制并不持久。
到了1610年,安巴尔的军队已经增加到了10000希狄人和40000本地战士,凭借这些军队,安巴尔是在德干高原最早提倡游击战术的统治者,避免和敌人的军队硬碰硬,通过轻骑兵袭扰敌军的补给线,以逸待劳。他在孤立了所有的莫卧儿据点之后,他终于收复了阿哈穆德那加尔的主城,这一以弱胜强的军事胜利,甚至为同时代的欧洲观察者,为莫卧儿宫廷工作的弗莱芒人乔纳斯-德莱特所记录。由于发现穆尔塔扎不满足于当傀儡,谋划反对老丈人,于是安巴尔立即将苏丹和他的波斯裔王后直接刺杀,并将5岁的布尔汉扶上了王位,彻底成为了无冕之王。通过两次拥立苏丹的行为,安巴尔成为了德干高原上最有权势的人之一,成为了团结马拉塔人,突厥系,波斯系还有希狄黑人的盟主,带着各路盟友一起维护本地的独立。
在1612年挫败了莫卧儿帝国的第二次南下之后,他将国都迁移到了距离莫卧儿和苏丹国边境上的新都城。由于认为葡萄牙殖民者的商站导致了本国收入减少,于是安巴尔毫不犹豫地对沿海的葡萄牙人宣战,要求对海外贸易加征关税。安巴尔的士兵在斩杀了葡萄牙司令官巴尔萨扎·拉贝洛·德·阿尔梅达后,他还顺势拿下了数座敌军堡垒,由于实力彪悍,他被欧洲人称为德干之王,苏丹国也被欧洲人简称为马利克王国。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逐一打击敌军,比如和东印度公司接触,和葡萄牙结盟获取先进火器,拉拢马拉塔王公,抗击来自北方的压力。最精彩的战役是在1616年:比贾布尔苏丹国背后捅刀,和莫卧儿帝国一起瓜分阿哈穆德那加尔苏丹国,联军直逼苏丹国地腹地。面对莫卧儿帝国的大军,安巴尔下令掘开水坝,淹没了位于低地的莫卧儿大军的营地,这让对方的重炮兵,重甲象兵和具装骑兵顿时成为累赘,他同时在夜里派出轻骑兵杀敌,招降敌军,极大动摇了莫卧儿大军的斗志。最后,这一战制止了莫卧儿大军对于比贾布尔和阿哈穆德那加尔苏丹国的威胁。
除了军功,他保留了传统的苏丹国宫廷结构,并主张所有人可以不对任何苏丹或者他效忠,但是需要对国土举行效忠仪式。这在杀戮成性的德干高原,更有利于团结潜在盟友对抗内忧外患,这也是目睹了太多引狼入室的安巴尔所希望看到的。
他还改良了封建税收体系,他根据土地产出的价值和商品流通的价格,制定灵活的税率,农民需要缴纳2/5的农产品作为实物税,或者是缴纳相当总收入的1/3的货币税。在免除了固定税额,推行新税制后,他获得了更多民众的支持。利用这些收入,他用15个月为新都城修建了完善的供水渠和引水管,改良居住条件。
除此之外,安巴尔不惜重金,鼓励发展印度教与教的艺术,留下了丰厚的建筑和文艺遗产,比如兼具艺术性和防御功能的水中堡垒——扬吉拉要塞就是他的杰作,今天的奥兰加巴德的前身,也是他营建的新首都。这位南印度版的曹操,一生中既获得了狡诈的安巴尔的称号,也被他的敌人称为灾难性的对手,见过他的荷兰人说,他身材高大雄壮,有着罗马式的坚毅面庞。最后在80岁得以善终,在熬过了阿克巴和贾汉吉尔两代君主后与世长辞,并以薄葬的方式料理后事,这在当时德干高原的政治生态中,已经相当难得了。
在此之后,希狄人依旧在德干高原发挥着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作用,虽然安巴尔没有父亲的才能继承江山,但是黑人战士依旧活跃在南印度大地上。几乎在同一时代,西迪-赛义德在印度德古吉拉特,也建立了融合波斯-阿拉伯-印度风格的希狄-赛义德寺。
直到18世纪,迈索尔王国都有非洲裔武士作为要塞长官。今天,尽管西迪人看起来还是非洲人,但其实是不同来源的非洲裔印度人的统称,从他们的名字中,依稀可以看出波斯,阿拉伯,葡萄牙的影响。他们中间的事业有成者早就迎娶了印度或者波斯的贵妇,数代之后完全被印度化,剩下的人则只能在自己的社群中继续婚配。
虽然这些非洲后裔已完全吸收了印度的文化、传统和语言,和非洲脱离了关系,但其他印度人往往却不承认他们是印度人,这2万人依旧处于被印度社会边缘化的状态,除了少数人凭借体能优势成为了运动员之外,多数人依旧过着默默无闻的贫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