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封印:门将进化论

1957年的情人节档期,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第七封印》上映,尽管这部佳片获得了戛纳评委会大奖,但却难逃“叫好不叫座”的窘境,究其原因,无非是其晦涩阴暗的非主流情节和情人节的浪漫氛围格格不入,而且不符合观众的审美取向。

毕竟,人们都推崇简单、外露而张扬的美丽,就好比在足球场上大家都醉心于巧夺天工的射门、凌波微步的过人和云山雾罩的妙传,可对于防守球员的掌声和关注就要少很多。而“干活基本靠手,指挥”的守门员,在“用脚踢球”的这项竞技运动里则更显得另类。然而,正是这些长期游离于足球攻防体系之外的孤独守门人,却紧紧掌握着阻止对方“进攻狂魔”的“第七封印”。正如影片中的那句经典台词:“Nothing escapes me(没有什么能逃脱我手)。”是的,没有什么,可以穿越他们,他们就是传说中的“第七封印”,是坚不可摧的“叹息之墙”。

尽管守门员自职业足球诞生之初就应运而生,但却从来不是球场上的主角。一来“远古足球”痴迷于进攻,球技高超者多为前锋;二来本来就缺乏帮手的守门员一直到20世纪初期才拥有了在区内用手触球的权力。那时守门员的生存状况无疑是悲催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从球门里捡球成为他们的日常功课。在1930年的首届世界杯中,即使是守门员里的佼佼者:乌拉圭的巴勒斯特罗斯(Ballestrero)和南斯拉夫的雅克西奇(Jaksic)也都只是本队的“酱油球员”。

而在1934年世界杯上,守门员的尴尬境遇得到了彻底的改变,两位不世出的优秀门神萨莫拉(Zamora)和冈比(Combi)让世人第一次让门将位置刷出了存在感,甚至是优越感。他们俩不仅是西班牙和意大利两支世界强队的队长和领袖,还具备着神奇的扑救技能,经常能够改变比赛结果。

1934年世界杯的最佳门将萨莫拉是卡西利亚斯出现之前西班牙门将历史地位的绝对NO.1,自1958年以来,西甲联赛的最佳门将奖项就被冠名为“萨莫拉奖”。在场外,英俊的萨莫拉非常注重“形象包装”,无时不在的时髦帽子,高领或V领毛衣,引领了二三十年代的风潮。在场上,萨莫拉创造了属于自己的“La Zamorana”扑救法,即现在我们看到的向后腾空鱼跃救球——在他之前,没有守门员可以如此协调而潇洒的作出这样高难度的技术动作。作为早期的“偶像派球星”,萨莫拉也成为广告,甚至是儿童玩具的宠儿,当时印有萨莫拉鱼跃扑救的玩具卡是西班牙销量最好的卡片。

相比起善于表现,激情四射的西班牙队长萨莫拉,意大利的队长冈比则显得内敛而低调。身高仅有172公分的冈比为意大利镇守了13年大门,是意大利夺得1928年奥运会足球冠军和1934年世界杯冠军的队长和主力门神,同时也是尤文图斯1930-1935年开创五连冠霸业的绝对核心,曾经创下各项赛事934分钟不失球的记录。

作为20世纪30年代门将位置的绝代双骄,他们之间的交锋自然也不会少。在一场比赛中,萨莫拉为维护队友,长途奔袭到前场拳击意大利球员,而第一个冲上去抱住怒火中烧的萨莫拉的人,正是如冰般冷静的冈比。在国际足球历史和统计联合会(IFFHS)评出的20世纪最佳门将中,萨莫拉高居第5,而他一生的对手冈比却不可思议的落选了前30名。

当然,同一时期,捷克斯洛伐克的队长普拉尼奇卡(Planicka)也是当时顶级门将,这位刚170公分的门将风格酷似冈比,而他在世纪门神排名中甚至高居第9名。

(图)作为两队队长,著名的两大“袖珍门神”冈比和普拉尼奇卡在34年世界杯决赛相遇

正所谓:门线远离名利场,星光黯淡易遗忘,绝代双骄开先河,封神榜上把名镶。

有人说意大利盛产门将,有人说德国门神强,但在世界杯历史上,真正曾三次获得“最佳门将”称号的国度却是德国和乌拉圭。在1930年、1950年和1970年世界杯上,巴勒斯特罗斯、马斯波利(Maspoli)和马苏基耶维茨(Mazurkiewicz)先后三次入选赛事最佳阵容,而马斯波利又是这三人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代表。

身高182公分却有180斤体重的马斯波利不像萨莫拉那样拥有傲人的身材,甚至略微有些臃肿,但是外号“La Máquina(机器)”的马斯波利却拥有着稳定的发挥和凶悍的球风,以此来弥补自己爆发力和制空能力的不足。和前辈们习惯于站在门线上时刻准备横移扑救不同,他是足球历史上第一个尝试走出球门线,去更远的地方争夺前锋头顶空间的门将。在对方高空球吊进禁区时,马斯波利的“机器铁拳”随时做好了抢占第一落点的准备。在其职业生涯中,他曾经多次击晕对方前锋,但却“从未被判罚过犯规”。

他职业生涯的两次最高光表现都与巴西有关。第一次是1938年,拒绝参加当年世界杯的乌拉圭队在友谊赛中迎战新科世界季军巴西队,比赛场地设在法国的波尔多。那场犯规频频,略显粗野的比赛中,马斯波利摔断了自己的胳膊,但他依旧用独臂做出了数次神奇扑救,最终1-1逼平了巴西队,史称“波尔多战役”。

第二次是1950年世界杯决赛,乌拉圭在巴西的足球圣地马拉卡纳球场迎战此前所向披靡的东道主。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足球场,20万观众的助威外加半场比分落后且被全面压制,都让乌拉圭球员的斗志渐渐消散。然而,乌拉圭人在下半场却上演了惊天逆转,最终夺得了世界杯冠军,马斯波利在比赛中再次奉献多次扑救,延续了本队的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38岁的马斯波利因为无法控制破百公斤的体重而选择退役执教,却成为了美洲最伟大的俱乐部教练之一。

正所谓:金色太阳乌拉圭,三大门神耀光辉,纵使时光飞逝过,英雄不醉不扔杯。

20世纪50年代,守门员位置上出现了两位革命性的人物:匈牙利的格罗奇什(Grosics)和阿根廷的卡里佐(Carrizo)。前者功勋显赫,乃是当时梦之队匈牙利队国际赛事33场不败的后防核心和1954年世界杯最佳门将;后者则创造了阿根廷顶级联赛出场纪录和连续不失球纪录。

被誉为“黑色美洲狮”的格罗奇什或许是普斯卡什领衔的那支无敌战舰中最关键“补丁”。由于队中拥有多名天赋异禀的攻击手,WM阵型的匈牙利队攻强守弱。尽管越位新规弥补了一些匈牙利的短板,但是过度的压迫性打法还是留给了对方巨大的反击空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格罗奇什就成为了足球历史上第一个敢于频频冲出禁区解围的守门员。前些年,已经82岁的格罗奇什在一场友谊赛中出场开球,并镇守了几分钟大门才被换下。

反观卡里佐,他没有格罗奇什那么显赫的国家队经历和个人荣誉,其能力甚至也不如当时的另一位世界级门神:南斯拉夫贝亚拉(Beara)。但是他却是足球历史上第一个在正式比赛戴手套参赛的门将,而国际足联在10年后的1963年才“建议”所有守门员在比赛中使用手套。而且,相比于仅限于出击化解进攻的“清道夫型门将”格罗奇什,卡里佐还做出了进一步的优化尝试——让自己的每一次传球和解围都能够制造进攻端的威胁。

或许,卡里佐从能力上说不算是足球史上的顶级门将,即使在阿根廷足球界,他的地位也比不上菲洛尔(Fillol),但是从推动“门将革命”的角度来看,他无疑是宗师级的,所以IFFHS将他排在了20世纪门将榜的第10位,后来许多美洲优秀的门将也都以卡里佐作为效仿的对象。

正所谓:禁区有界心无疆,眼观四路听八方,杀机骤起草动时,天涯何处不能降?

有人说他是魔界三头犬瑟布鲁斯(Cerberus),洞察万物,残忍冷静;有人说他是黑蜘蛛(Black Spider),网罗天下,密不透风;还有人把他高接低挡,滴水不漏的英姿比喻成“八爪鱼”…………他就是足球历史上最伟大的门将,各项评选当之无愧的门将之王——列夫-雅辛(Yashin)。

“不要迷恋哥,哥就是传说。”这句话用在雅辛身上再合适不过。作为唯一以门将身份获得过欧洲金球奖的球员,雅辛有足够的资本笑傲群雄。而且加上年代久远,资料相对贫乏,直接导致了对于雅辛的“赞歌”近乎变成了“神曲”:比如许多资料说雅辛喜欢冲出禁区,甚至到中场参与进攻;比如雅辛75场国家队比赛扑出了98点球等等,这些其实都是毫无根据的以讹传讹。但不难看出,球迷们对于雅辛的由衷膜拜不亚于对于神的信仰。

(图)34岁的雅辛以绝对优势击败了“金童”里维拉和“黑豹”尤西比奥拿到了金球奖

当然,这种膜拜绝不是无原由的。雅辛作为当时最全面的门将,极好的协调了位置感和积极出击之间的矛盾,而且在接球、扑救和出击技术上都趋于完美,在各项大赛中做到了“零失误”,职业生涯270场零失球,点球扑救成功率超过5成,他所镇守的球门仿佛是砌上了一座“水晶墙”,全无死角。他带领的前苏联队夺得了奥运会足球冠军和欧洲杯冠军,被IFFHS和绝大多数权威媒体评选为世纪最佳门将。为表彰其贡献,国际足联从1994年起将每届世界杯的最佳门将奖项命名为“雅辛奖”。

正所谓:门线帝星第一人,未见其人闻其声,遥想当年峥嵘事,一夫当关水晶城。

当马特乌斯在98年世界杯追平卡巴哈尔(Carbajal)参加五届世界杯的神奇记录(1950-1966)时,许多球迷才知道这位传奇的墨西哥门将。尽管从守门技术上来说,技术全面的卡巴哈尔并不算顶级,而且在享有世界杯傲人参赛记录的背后,他在2002年以前也背负着丢球最多的尴尬(11场丢25球)。但是他对于门将位置的贡献不在于此。

他从22岁起开始业余锻炼卡波耶拉战舞(Capoeira),这是一种对身体柔韧性、协调性、力量和耐力都要求相当高的运动,可以看成是更加动感和激烈的高难度瑜伽,其中绝大多数动作是普通人难以完成的。卡巴哈尔平时训练之余都会独自加练这种战舞,因此在职业生涯中很少受伤。

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同时期的巴西历史最佳门将吉尔玛也是卡波耶拉战舞的热衷者,同时他还辅修了巴西柔术。这位被称为“猫”的巴西守门员是足球历史上唯一夺得过两届世界杯的功勋门神,在球场上矫健的身姿让人叹服。而且他曾经在热身赛上尝试索借助门柱反弹增加扑救面积,是《足球小将》中若岛津健真正的原型。而巴西门将迪达也曾经师从吉尔玛学习战舞,以借此提高自己的协调性。

当然,两位门神除了修炼绝技外,还非常注重养身。比如吉尔玛在整个职业生涯都保持着晚上9点前睡觉的好习惯,而且从不酗酒抽烟。卡巴哈尔更是坦言自己除了足球和训练外,其余时间都在睡觉和理疗。正是因为他们独具一格的修炼方式和清教徒一般苛刻的自我约束,才造就了他们能在悠长的职业生涯里始终保持巅峰状态。

正所谓:英雄贵坚也贵久,成绩显赫耀千秋。任尔岁月多磨难,难敌魔力常青咒。

贝利曾说:“如果你问我谁是最好的防守队员,我想只有班克斯,因为除了他,没有人能阻挡我”。尽管贝利也曾和雅辛直接交手,但他对班克斯(Banks)的评价却更高。1966年世界杯上的班克斯,从小组赛到决赛几乎创造了零失球的神迹,只可惜在四强中被葡萄牙黑豹尤西比奥点球破门。但他和莱因克尔一头一尾的突出表现,帮助英格兰拿到了历史上唯一一座世界杯冠军。英国媒体称:“班克斯镇守的球门和银行一样安全。”

1970年,状态渐渐下滑的班克斯却在面对球王贝利时候,做出了那次被誉为“挑战物理学(defied physics)”的“世纪扑救”。班克斯的这次扑救被许多杂志选为封面,就连品味怪诞的著名画家弗朗西斯-培根也公开表示班克斯的扑救“具有无与伦比的美感”。将扑救上升到艺术层面的“反应帝”班克斯也是足球历史上少有的能和雅辛掰掰手腕的守门员。

可即便是伟大如班克斯,也有着不堪回首的记忆。在1967年,黄袍加身、光环附体的29岁门神班克斯正值事业巅峰,可是他所在的莱斯特城队却为了挽留18岁的新秀彼得-希尔顿(Shilton),而将其卖到了斯托克城队,而希尔顿也用其30多年的顶级联赛经历和近1400场比赛证明了俱乐部的眼光。

也许希尔顿的扑救能力不如班克斯,但也正因为如此,不靠反应吃饭的希尔顿受到年龄的侵蚀远远小于他的同行们,希尔顿对于门将位置最大的贡献在于他指挥防线的能力。回首历史,无论是萨莫拉、冈比还是其他伟大门神,都更多的依靠个人的扑救能力还左右比赛。即便是雅辛和班克斯慢慢开始和后卫们开始尝试沟通,但基本都还停留在浅层次。客观说,从整体攻防的角度来看,门将依旧是游离于体系之外的。善于指挥后卫站位和选择上抢时机的希尔顿第一次把守门员深刻的融入到了防守体系中去,与后卫们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希尔顿在其自传中骄傲的说道:“在我表现最好的比赛里,压根不需要作出一次扑救”。他认为,一旦让前锋形成威胁射门,门将的工作就已经失职了一半。希尔顿的这个理论绝对是守门员位置战术理论的一次革命。而他在国家队的竞争对手,利物浦历史最佳门神雷-克莱门斯(Clemens)也是这一理论的支持者,这位在千场顶级比赛里保持了42%场次零失球记录的英国门神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通过站位和指挥队友来让对方前锋在某些时刻知难而退的放弃射门的念头。只可惜,由于希尔顿的稳定,雷-克莱门斯在国家队的出场机会寥寥。

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守门员的地位经历了由绿叶到红花,由角色球员到核心队员的变化。其活动范围、技术动作和守门方式也在不断发展。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在继承前辈衣钵的同时彰显出了自己的个性,成为了球迷们记忆中永恒的美好回忆。那么进入80年代后,门将发展的情况如何呢?又有哪些值得我们铭记的伟大门神呢?请期待《第七封印:门将发展史②》。

1957年的情人节档期,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第七封印》上映,尽管这部佳片获得了戛纳评委会大奖,但却难逃“叫好不叫座”的窘境,究其原因,无非是其晦涩阴暗的非主流情节和情人节的浪漫氛围格格不入,而且不符合观众的审美取向。

毕竟,人们都推崇简单、外露而张扬的美丽,就好比在足球场上大家都醉心于巧夺天工的射门、凌波微步的过人和云山雾罩的妙传,可对于防守球员的掌声和关注就要少很多。而“干活基本靠手,指挥”的守门员,在“用脚踢球”的这项竞技运动里则更显得另类。然而,正是这些长期游离于足球攻防体系之外的孤独守门人,却紧紧掌握着阻止对方“进攻狂魔”的“第七封印”。正如影片中的那句经典台词:“Nothing escapes me(没有什么能逃脱我手)。”是的,没有什么,可以穿越他们,他们就是传说中的“第七封印”,是坚不可摧的“叹息之墙”。

尽管守门员自职业足球诞生之初就应运而生,但却从来不是球场上的主角。一来“远古足球”痴迷于进攻,球技高超者多为前锋;二来本来就缺乏帮手的守门员一直到20世纪初期才拥有了在区内用手触球的权力。那时守门员的生存状况无疑是悲催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从球门里捡球成为他们的日常功课。在1930年的首届世界杯中,即使是守门员里的佼佼者:乌拉圭的巴勒斯特罗斯(Ballestrero)和南斯拉夫的雅克西奇(Jaksic)也都只是本队的“酱油球员”。

而在1934年世界杯上,守门员的尴尬境遇得到了彻底的改变,两位不世出的优秀门神萨莫拉(Zamora)和冈比(Combi)让世人第一次让门将位置刷出了存在感,甚至是优越感。他们俩不仅是西班牙和意大利两支世界强队的队长和领袖,还具备着神奇的扑救技能,经常能够改变比赛结果。

1934年世界杯的最佳门将萨莫拉是卡西利亚斯出现之前西班牙门将历史地位的绝对NO.1,自1958年以来,西甲联赛的最佳门将奖项就被冠名为“萨莫拉奖”。在场外,英俊的萨莫拉非常注重“形象包装”,无时不在的时髦帽子,高领或V领毛衣,引领了二三十年代的风潮。在场上,萨莫拉创造了属于自己的“La Zamorana”扑救法,即现在我们看到的向后腾空鱼跃救球——在他之前,没有守门员可以如此协调而潇洒的作出这样高难度的技术动作。作为早期的“偶像派球星”,萨莫拉也成为广告,甚至是儿童玩具的宠儿,当时印有萨莫拉鱼跃扑救的玩具卡是西班牙销量最好的卡片。

相比起善于表现,激情四射的西班牙队长萨莫拉,意大利的队长冈比则显得内敛而低调。身高仅有172公分的冈比为意大利镇守了13年大门,是意大利夺得1928年奥运会足球冠军和1934年世界杯冠军的队长和主力门神,同时也是尤文图斯1930-1935年开创五连冠霸业的绝对核心,曾经创下各项赛事934分钟不失球的记录。

作为20世纪30年代门将位置的绝代双骄,他们之间的交锋自然也不会少。在一场比赛中,萨莫拉为维护队友,长途奔袭到前场拳击意大利球员,而第一个冲上去抱住怒火中烧的萨莫拉的人,正是如冰般冷静的冈比。在国际足球历史和统计联合会(IFFHS)评出的20世纪最佳门将中,萨莫拉高居第5,而他一生的对手冈比却不可思议的落选了前30名。

当然,同一时期,捷克斯洛伐克的队长普拉尼奇卡(Planicka)也是当时顶级门将,这位刚170公分的门将风格酷似冈比,而他在世纪门神排名中甚至高居第9名。

(图)作为两队队长,著名的两大“袖珍门神”冈比和普拉尼奇卡在34年世界杯决赛相遇

正所谓:门线远离名利场,星光黯淡易遗忘,绝代双骄开先河,封神榜上把名镶。

有人说意大利盛产门将,有人说德国门神强,但在世界杯历史上,真正曾三次获得“最佳门将”称号的国度却是德国和乌拉圭。在1930年、1950年和1970年世界杯上,巴勒斯特罗斯、马斯波利(Maspoli)和马苏基耶维茨(Mazurkiewicz)先后三次入选赛事最佳阵容,而马斯波利又是这三人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代表。

身高182公分却有180斤体重的马斯波利不像萨莫拉那样拥有傲人的身材,甚至略微有些臃肿,但是外号“La Máquina(机器)”的马斯波利却拥有着稳定的发挥和凶悍的球风,以此来弥补自己爆发力和制空能力的不足。和前辈们习惯于站在门线上时刻准备横移扑救不同,他是足球历史上第一个尝试走出球门线,去更远的地方争夺前锋头顶空间的门将。在对方高空球吊进禁区时,马斯波利的“机器铁拳”随时做好了抢占第一落点的准备。在其职业生涯中,他曾经多次击晕对方前锋,但却“从未被判罚过犯规”。

他职业生涯的两次最高光表现都与巴西有关。第一次是1938年,拒绝参加当年世界杯的乌拉圭队在友谊赛中迎战新科世界季军巴西队,比赛场地设在法国的波尔多。那场犯规频频,略显粗野的比赛中,马斯波利摔断了自己的胳膊,但他依旧用独臂做出了数次神奇扑救,最终1-1逼平了巴西队,史称“波尔多战役”。

第二次是1950年世界杯决赛,乌拉圭在巴西的足球圣地马拉卡纳球场迎战此前所向披靡的东道主。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足球场,20万观众的助威外加半场比分落后且被全面压制,都让乌拉圭球员的斗志渐渐消散。然而,乌拉圭人在下半场却上演了惊天逆转,最终夺得了世界杯冠军,马斯波利在比赛中再次奉献多次扑救,延续了本队的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38岁的马斯波利因为无法控制破百公斤的体重而选择退役执教,却成为了美洲最伟大的俱乐部教练之一。

正所谓:金色太阳乌拉圭,三大门神耀光辉,纵使时光飞逝过,英雄不醉不扔杯。

20世纪50年代,守门员位置上出现了两位革命性的人物:匈牙利的格罗奇什(Grosics)和阿根廷的卡里佐(Carrizo)。前者功勋显赫,乃是当时梦之队匈牙利队国际赛事33场不败的后防核心和1954年世界杯最佳门将;后者则创造了阿根廷顶级联赛出场纪录和连续不失球纪录。

被誉为“黑色美洲狮”的格罗奇什或许是普斯卡什领衔的那支无敌战舰中最关键“补丁”。由于队中拥有多名天赋异禀的攻击手,WM阵型的匈牙利队攻强守弱。尽管越位新规弥补了一些匈牙利的短板,但是过度的压迫性打法还是留给了对方巨大的反击空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格罗奇什就成为了足球历史上第一个敢于频频冲出禁区解围的守门员。前些年,已经82岁的格罗奇什在一场友谊赛中出场开球,并镇守了几分钟大门才被换下。

反观卡里佐,他没有格罗奇什那么显赫的国家队经历和个人荣誉,其能力甚至也不如当时的另一位世界级门神:南斯拉夫贝亚拉(Beara)。但是他却是足球历史上第一个在正式比赛戴手套参赛的门将,而国际足联在10年后的1963年才“建议”所有守门员在比赛中使用手套。而且,相比于仅限于出击化解进攻的“清道夫型门将”格罗奇什,卡里佐还做出了进一步的优化尝试——让自己的每一次传球和解围都能够制造进攻端的威胁。

或许,卡里佐从能力上说不算是足球史上的顶级门将,即使在阿根廷足球界,他的地位也比不上菲洛尔(Fillol),但是从推动“门将革命”的角度来看,他无疑是宗师级的,所以IFFHS将他排在了20世纪门将榜的第10位,后来许多美洲优秀的门将也都以卡里佐作为效仿的对象。

正所谓:禁区有界心无疆,眼观四路听八方,杀机骤起草动时,天涯何处不能降?

有人说他是魔界三头犬瑟布鲁斯(Cerberus),洞察万物,残忍冷静;有人说他是黑蜘蛛(Black Spider),网罗天下,密不透风;还有人把他高接低挡,滴水不漏的英姿比喻成“八爪鱼”…………他就是足球历史上最伟大的门将,各项评选当之无愧的门将之王——列夫-雅辛(Yashin)。

“不要迷恋哥,哥就是传说。”这句话用在雅辛身上再合适不过。作为唯一以门将身份获得过欧洲金球奖的球员,雅辛有足够的资本笑傲群雄。而且加上年代久远,资料相对贫乏,直接导致了对于雅辛的“赞歌”近乎变成了“神曲”:比如许多资料说雅辛喜欢冲出禁区,甚至到中场参与进攻;比如雅辛75场国家队比赛扑出了98点球等等,这些其实都是毫无根据的以讹传讹。但不难看出,球迷们对于雅辛的由衷膜拜不亚于对于神的信仰。

(图)34岁的雅辛以绝对优势击败了“金童”里维拉和“黑豹”尤西比奥拿到了金球奖

当然,这种膜拜绝不是无原由的。雅辛作为当时最全面的门将,极好的协调了位置感和积极出击之间的矛盾,而且在接球、扑救和出击技术上都趋于完美,在各项大赛中做到了“零失误”,职业生涯270场零失球,点球扑救成功率超过5成,他所镇守的球门仿佛是砌上了一座“水晶墙”,全无死角。他带领的前苏联队夺得了奥运会足球冠军和欧洲杯冠军,被IFFHS和绝大多数权威媒体评选为世纪最佳门将。为表彰其贡献,国际足联从1994年起将每届世界杯的最佳门将奖项命名为“雅辛奖”。

正所谓:门线帝星第一人,未见其人闻其声,遥想当年峥嵘事,一夫当关水晶城。

当马特乌斯在98年世界杯追平卡巴哈尔(Carbajal)参加五届世界杯的神奇记录(1950-1966)时,许多球迷才知道这位传奇的墨西哥门将。尽管从守门技术上来说,技术全面的卡巴哈尔并不算顶级,而且在享有世界杯傲人参赛记录的背后,他在2002年以前也背负着丢球最多的尴尬(11场丢25球)。但是他对于门将位置的贡献不在于此。

他从22岁起开始业余锻炼卡波耶拉战舞(Capoeira),这是一种对身体柔韧性、协调性、力量和耐力都要求相当高的运动,可以看成是更加动感和激烈的高难度瑜伽,其中绝大多数动作是普通人难以完成的。卡巴哈尔平时训练之余都会独自加练这种战舞,因此在职业生涯中很少受伤。

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同时期的巴西历史最佳门将吉尔玛也是卡波耶拉战舞的热衷者,同时他还辅修了巴西柔术。这位被称为“猫”的巴西守门员是足球历史上唯一夺得过两届世界杯的功勋门神,在球场上矫健的身姿让人叹服。而且他曾经在热身赛上尝试索借助门柱反弹增加扑救面积,是《足球小将》中若岛津健真正的原型。而巴西门将迪达也曾经师从吉尔玛学习战舞,以借此提高自己的协调性。

当然,两位门神除了修炼绝技外,还非常注重养身。比如吉尔玛在整个职业生涯都保持着晚上9点前睡觉的好习惯,而且从不酗酒抽烟。卡巴哈尔更是坦言自己除了足球和训练外,其余时间都在睡觉和理疗。正是因为他们独具一格的修炼方式和清教徒一般苛刻的自我约束,才造就了他们能在悠长的职业生涯里始终保持巅峰状态。

正所谓:英雄贵坚也贵久,成绩显赫耀千秋。任尔岁月多磨难,难敌魔力常青咒。

贝利曾说:“如果你问我谁是最好的防守队员,我想只有班克斯,因为除了他,没有人能阻挡我”。尽管贝利也曾和雅辛直接交手,但他对班克斯(Banks)的评价却更高。1966年世界杯上的班克斯,从小组赛到决赛几乎创造了零失球的神迹,只可惜在四强中被葡萄牙黑豹尤西比奥点球破门。但他和莱因克尔一头一尾的突出表现,帮助英格兰拿到了历史上唯一一座世界杯冠军。英国媒体称:“班克斯镇守的球门和银行一样安全。”

1970年,状态渐渐下滑的班克斯却在面对球王贝利时候,做出了那次被誉为“挑战物理学(defied physics)”的“世纪扑救”。班克斯的这次扑救被许多杂志选为封面,就连品味怪诞的著名画家弗朗西斯-培根也公开表示班克斯的扑救“具有无与伦比的美感”。将扑救上升到艺术层面的“反应帝”班克斯也是足球历史上少有的能和雅辛掰掰手腕的守门员。

可即便是伟大如班克斯,也有着不堪回首的记忆。在1967年,黄袍加身、光环附体的29岁门神班克斯正值事业巅峰,可是他所在的莱斯特城队却为了挽留18岁的新秀彼得-希尔顿(Shilton),而将其卖到了斯托克城队,而希尔顿也用其30多年的顶级联赛经历和近1400场比赛证明了俱乐部的眼光。

也许希尔顿的扑救能力不如班克斯,但也正因为如此,不靠反应吃饭的希尔顿受到年龄的侵蚀远远小于他的同行们,希尔顿对于门将位置最大的贡献在于他指挥防线的能力。回首历史,无论是萨莫拉、冈比还是其他伟大门神,都更多的依靠个人的扑救能力还左右比赛。即便是雅辛和班克斯慢慢开始和后卫们开始尝试沟通,但基本都还停留在浅层次。客观说,从整体攻防的角度来看,门将依旧是游离于体系之外的。善于指挥后卫站位和选择上抢时机的希尔顿第一次把守门员深刻的融入到了防守体系中去,与后卫们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希尔顿在其自传中骄傲的说道:“在我表现最好的比赛里,压根不需要作出一次扑救”。他认为,一旦让前锋形成威胁射门,门将的工作就已经失职了一半。希尔顿的这个理论绝对是守门员位置战术理论的一次革命。而他在国家队的竞争对手,利物浦历史最佳门神雷-克莱门斯(Clemens)也是这一理论的支持者,这位在千场顶级比赛里保持了42%场次零失球记录的英国门神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通过站位和指挥队友来让对方前锋在某些时刻知难而退的放弃射门的念头。只可惜,由于希尔顿的稳定,雷-克莱门斯在国家队的出场机会寥寥。

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守门员的地位经历了由绿叶到红花,由角色球员到核心队员的变化。其活动范围、技术动作和守门方式也在不断发展。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在继承前辈衣钵的同时彰显出了自己的个性,成为了球迷们记忆中永恒的美好回忆。那么进入80年代后,门将发展的情况如何呢?又有哪些值得我们铭记的伟大门神呢?请期待《第七封印:门将发展史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