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总统马克龙日前在回国的专机上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欧洲不应该追随美国,同时还要减少对美国的依赖,以实现“战略自主”。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及欧洲战略自主这两个方面,马克龙其实还作出更进一步的表述,但是这些都没有出现在最终的新闻稿中。对他进行采访的美媒虽然希望保留这部分内容,但爱丽舍宫审阅了初版后,选择了删去。
我们或许可以大胆猜测一下,美媒其实很希望能够公开发布这些内容,因为这有助于他们借题发挥,曲解中法联合声明。但爱丽舍宫既然选择删去,说明法国政府那边,还是分得清轻重缓急的。这个细节也说明,对在中欧关系间的定位,以及欧洲如何实现“战略自主”,中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但在大国外交层面,这种程度的分歧完全在允许的范围内,不会影响到中欧关系发展的全局。
更何况,马克龙的表态,对外传递的信号已经足够明确,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反而会让问题复杂化。至于这个信号,有三点迹象要着重注意,而且也有助于我们感受一下中欧关系未来的新风向。
第一点是,马克龙讲的“不追随美国”,适用的地缘政治范围比较有限,可能只是在上不追随美国,其他热点问题,比如说俄乌冲突,可能短期内仍然会与美国保持一致。因为这关系到欧洲的核心安全诉求,目前仍然只有美国可以提供。但是的性质不一样,中欧之间并不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欧盟甚至不是利益攸关方。以马克龙为代表的欧洲政治精英群体很清楚,在上如果过分倒向美国,将严重影响中欧战略互信;而同样的,如果明确支持中方立场,也会导致美欧关系的大滑坡。站在欧盟的立场上来看,不选边站是最明智的选择。而中方要的,其实也就是欧盟不选边站。
第二点是,欧洲追求战略自主,其实是在对冲美国对自身的政治影响,避免在决策过程中,被美国裹挟,从而步入误区,甚至是被卷入更严重的地缘政治危机事件。
同时,中欧都想借助对方来平衡来自美国的影响。也都认为美国的影响应该被平衡,这是中欧关系的战略基础。中方对中欧关系“不针对、不依附,不受制于第三方”的表述,就是这个战略基础的体现。但是,目前的中美关系,比中欧关系和欧美关系要差得多。这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中美都需要欧洲的帮助,去打破眼下的僵局。这也赋予了欧盟更多的战略主动权,因为当前的中美关系很难改善,但欧洲在中欧关系跟美欧关系上还有自由度。
而欧盟的选择,倾向性很明显,马克龙不过是众多访华欧洲政要中的一员而已。近年来,美欧的跨大西洋战略同盟关系已经不如先前稳固,经贸、外交等传统合作领域,正逐渐滋生裂痕。当然,美欧同盟不会说瓦解就瓦解,但双边关系的分歧不可避免,虽然不至于发展到中美关系当下的局面,但注定难以弥合。
毕竟,美国已经当惯了所谓的“全球霸主”,在内外政策上,都讲究一个“美国优先”,但欧盟并不希望自己是美国影响力的延伸,而是能以更加独立的姿态,参与到全球治理的过程中。为此,“战略自主”是必经之路,已经不是实不实现的问题,而是该怎样实现,又要花多久时间。
这就来到了第三点,无论是在上不选边站,还是说寻求战略自主,本质上都是服务于欧盟“成为第三极”的最终目标。这也是欧盟的长期主张。马克龙自己也说了,法国致力于通过推动欧盟完成战略自主,让自己成为“第三个超级大国”。这跟欧盟成为中美间第三极的战略目标殊途同归。也体现了法国作为安理会五常之一,应有的地缘政治追求。在默克尔卸任后,欧洲就流传着一种说法,马克龙致力于成为默克尔之后,下一位欧盟的“领导者”,现在看来,他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所立足的战略支点,跟默克尔类似,中欧合作是主心骨。
总体来看,一个能长期稳定运转的中欧多边合作框架,符合欧盟的根本利益,毕竟欧盟本身就是发展多年的多边合作组织,能从多极体系中获益。至于保障经济发展跟国家安全,也离不开相应的机制建设与完善,只是因为很多复杂的原因,欧盟对美国形成了较大的路径依赖,使得自身的多边合作性质被严重地淡化。但随着国际局势出现深远变化,欧盟内部暗流涌动,反思美欧关系的理性声音不断增多,“战略自主”这个概念也就应运而生。主要目的就是统筹欧盟内部资源,弥补外交方针不统一的弊端,从而捍卫自身核心利益。
但问题在于,对于“战略自主”,欧盟内部虽然有一定共识,但是各自诉求不同,对于美欧关系的依赖心理,也有不同的程度。
像德法这些西欧传统强国,自然不希望对美国言听计从,但集中在东欧地区的小国,反而无法与前者共情,特别是这些国家一定程度上还主动与美国进行利益捆绑,也是美国掣肘欧盟决策的主要抓手。